|
如何正确看待助听器的作用客观地讲,助听器的确有效,但助听器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助听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听力损失情况有选择的放大不同频率的声音(比如,对高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高频多放大;对低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则更多地放大低频),努力保证使用者既能听得到,又尽量能听清。绝大多数助听器都有重点的放大语音频率,以保证患者能正常沟通。 然而,助听器解决不了耳聋患者存在的全部问题。比如助听器对频率超过1万赫兹的声音很少有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耳聋患者无论佩戴多好的助听器,也不会获得比正常人更好的听力,认为佩戴助听器后就不再有听觉障碍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 助听器对传导性聋的助听效果最好,对感音性聋的效果次之,对感音性聋相对要差些。比如同样是60分贝的平均听力损失,助听器对传导性聋患者的助听器效果就比对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要好,同样的听力损失程度,对言语分辨率高的人的助听效果就好,其所需要适应的时间也短。多数神经性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听觉分辨能力的损失,当损失的不多时,助听器可以补偿;若损失的过于严重,(这种情况多见于听觉中枢有障碍)助听器也无能为力,毕竟助听器还不能取代大脑皮层的作用。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助听器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助听器会将收集到的所有声音一视同仁的统统放大,如在街上,助听器既放大了交谈声,也放大了汽车经过时的噪声。但当一对一安静交谈时,助听器的作用则令人满意。助听器的使用还有一个“有效”距离,传统的助听器这个距离约在两米以内,指向性、部分数码编程、数字式等助听器的“有效”距离可以稍远些。 佩戴助听器后,患者可以接打电话或观看电视。患者可以选择专门有电视、电话功能的助听器或者辅助性配件,效果会更加理想,但如果希望佩戴助听器后,就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恐怕不易实现。韵律可以明确地被助听器感知,但“味道”总有些不足。对于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助听器“听”不好,且以往的“字正腔圆”现在听起来会有些“变调”。对于看电视和收音机,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约有一半的人认为不太满意。这是因为电视机与收音机发出的声音信号已经和原有的声音不同。而通过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信号会再次改变、再次“失真”,两次“失真”导致一部分使用者听不太清楚。 有鉴于此,准备佩戴助听器的人们一定要对助听器的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 |